孔村镇位于平阴县东南部,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,因孔子三次到此讲学而得名。别看面积不大,却是活力十足,是公认的“全国炭素第一镇”。
孔村镇的炭素产业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当时的孔村镇工业经济几乎空白,连续多年地方财政收入仅有几百万元。自2001年起,该镇一家依附于平阴铝厂、年产炭素制品8000吨的小型碳块厂先后“裂变”出了8家民营炭素企业,逐步形成了在全国炭素行业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产业集群。现在,炭素产业占全国总产量的1/4,全国出口的1/2,2020年炭素产业实现总产值61.4亿元,出口创汇达14.07亿元。
在成为“全国炭素第一镇”的发展中,有辉煌、有阵痛、有低谷、有成绩,孔村人面对这些,一直在探索,在升级,寻求炭素行业的“破立”之道。尤其当前,济南“工业强市”发展战略正全面起势,在此大背景下,孔村镇坚持“生态立镇、工业强镇、民生为本”的工作思路不动摇,以多元化发展路径,引领中国炭素行业的发展。
突破“一主独大”,从一条腿走路到“多条腿走路”
炭素行业是国家的重要原材料工业,已被运用于冶金、化工、机械、航空、航天、核工业、新能源等诸多领域,随着航空、航天、军事工业、核工业等行业的飞速发展,炭素产业作为能源的二次利用,作为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、朝阳产业,用途也将越来越广泛。
不过,有巅峰也有低谷。关键是在低谷中有没有警醒和反思。2018年,国际贸易战愈演愈烈,炭素行业出口量整体下降,部分企业已存在亏损现象。作为以出口为主的孔村炭素企业,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,这让孔村人意识到必须打破一条腿发展格局,寻求突破。
“围绕炭素产业,我们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,企业要多元化发展,从一条腿走路到多条腿走路。”孔村镇党委书记赵鹏说。一直以来,孔村镇立足实际,着眼长远,用战略的思维谋划产业布局,抢抓发展机遇,按照全县“打造南部镇域工业区”的定位,借助孔村片区划入县经济开发区的优势,提出全域工业概念,细化分解了七个功能园区。
狠抓炭素技改升级不放松,立足智能化和自动化做文章,进而走企业整合的路子。在营商环境方面树立孔村标杆,从洽谈到签约,从手续办理到绿色通道,从地上清障到落地建设,将500多亩荒地打造成工业动能转换先行区。以盈顺绿色建材、鲁亿精密机械工具制造、高端车桥等项目为依托,精进产业链招商,利用3000多亩用地,着重打造集装备制造、绿色建材等为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园区。借助现代物流仓储园区的区位优势和1000万吨的年货物吞吐量,依托地域特色产业,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仓储、轻资产运行项目,培育新产业、释放新动能。
新时代需要新的发展思路,更需要新的工作模式。唯有技改升级,才能实现传统产业的“老树发新芽”。孔村镇在围绕做大做强炭素产业中,不断提升装备水平,核心技术等优势竞争力显著增强,但是从长远看,仅仅依靠一个产业来培育发展镇域经济,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。必须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同时,突破“一主独大”的局面,实现产业发展“多条腿走路”、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,才能够充分利用好孔村镇的优势资源,优化经济结构,打造全县工业发展的新增长极。
“服务大使”机制落地,从“一枝独秀”变成“百花齐放”
2020年孔村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.52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.8亿元,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,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,全镇人均GDP达12.28万元。荣获全国文明镇、山东省综合竞争力十强镇等荣誉称号,国家卫生镇顺利通过复审。
为了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强力,孔村镇党委建立服务大使机制,每位领导干部作为服务大使包挂一个重点项目,提供全程帮办服务,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项目服务大使每周至少到服务对接项目建设工地查看两次,及时掌握建设进度,第一时间了解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对服务对接项目反映的困难和问题,各服务大使直接协调分管领导、镇直部门、办事处、村及上级有关部门解决。
目前,总投资2.7亿元的格锐特智能装备制造项目、总投资3亿元的山东谷子地新型防水材料项目等11个省市县级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进度;总投资1.6亿元的澳海炭素1号焙烧生产线智能机械化升级改造项目、1.8亿元龙山智能化仓储项目等16个技改提升项目正在强力推进,上半年预计实现投资2.62亿元,同比增长120.78%。
“服务大使”机制的确立,切实做到以项目建设为中心,满足项目建设解决问题需求,在全镇营造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,有助于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。
来源:爱济南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