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“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”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,提出“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”、“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,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”。
随着一系列制度文件加速落地,2021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启动运行,作为首个纳入的重点行业,发电企业将加快向清洁低碳转型,后续,电解铝、化工等其他行业也将加快纳入。
1、碳市场建设取得多项突破
作为落实二氧化碳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目标的重要抓手,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相关探索早已开始。2011年10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湖北、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,目前取得显著进展,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。
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8月,北京等试点省区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、电力、水泥等20多个行业,接近3000家企业,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,累计成交额超90亿元。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、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。2020年,中国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的碳市场。
在此基础上,国家发改委2017年12月发布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(发电行业)》,提出全国碳市场分基础建设期、模拟运行期、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建设,以期建立“制度完善、交易活跃、监管严格、公开透明”的全国碳市场。
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提上日程表。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》立法进程加速推进,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《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(试行)》今年11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。生态环境部表示,将对上述两个管理办法完善后尽快发布。
同时,生态环境部结合全国碳市场下一步扩大范围的需要,从2013年开始组织开展相关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工作,除发电行业外,还涵盖建材、有色、钢铁、石化、化工、造纸、航空等行业。同时,我国还成功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(CCER)申请成为国际民航组织认定的六种合格的碳减排机制之一,下一步将推动该机制发展成为全国碳市场的抵消机制。
2、明年全国碳市场有望正式运行
业内人士认为,在“十二五”部分省市试点先行,“十三五”为全国碳市场打基础后,“十四五”将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,预计明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启动运行。
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透露,生态环境部将实现从试点先行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,从单一市场、单一行业到多行业纳入,从启动交易到持续平稳运行。他表示,发电行业已经做好相关准备,“十四五”期间要进一步加快碳市场的建设,把钢铁、水泥、化工、电解铝、造纸等其他重点行业加快纳入。
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行业,发电行业全年碳排放总量约40亿吨。后续将纳入其他八大高耗能行业,碳排放量将超过50亿吨/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