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由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“低掉渣预焙阳极制造技术”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组鉴定,技术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破解了行业多年难题,更实现了“原料普适、固废减量、电耗降低”的三重跨越。
一、技术破局:从“卡脖子”到“自主可控”
预焙阳极作为电解铝生产的“心脏”,其掉渣问题长期困扰行业。中铝集团特级研究员、技术团队负责人罗英涛介绍:“铝电解槽炭渣已被列入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》,传统技术导致阳极掉渣严重,既影响电解槽稳定运行,又增加电耗和危废处理成本。”
更严峻的是,作为阳极主要原料的石油焦,优质资源日益紧缺且进口依赖度高。技术团队历经近十年攻关,通过科学调配骨料相和黏结相原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,成功破解了“抗氧化性能不均衡”的技术密码,使阳极整体性能显著提升。
二、创新亮点:用“粗粮”做出“细活”
该技术最显著的突破在于:
1.原料替代:降低对高品质石油焦的依赖,实现“粗粮细用”
2.性能提升:阳极掉渣现象减少,电解槽运行稳定性提高
3.环保效益:从源头减少危废产生,降低碳排放
4.经济性:已形成18项自主知识产权,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自主可控
三、应用成效:年减碳75.6万吨,创效4亿元
目前,该技术已在全国十余家预焙阳极及电解铝企业推广应用。初步估算,该技术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亿元,从源头上减少炭渣产生4.6万吨,降低二氧化碳排放75.6万吨。
来源:科技日报

